审核评估巡礼——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播《电路课程》
2025-02-17
一、 主讲教师介绍
于桂君(1979.03-),女,工学硕士,副教授。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师。
主要承担《电路》、《电子技术》、《电工与电子技术》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。曾获“2015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”二等奖。辽宁省第二十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精品开放课程二等奖。2015年度辽宁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课程竞赛一等奖。辽宁省第三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。2018年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。2022年主讲的《电路》课程,获批省级一流课程。主编教材9部。
工作以来发表教改和科技论文10余篇。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,软件著作权3项,外观专利1项。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。先后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,省级大创项目2项,校级大创项目4项;多次指导学生大学生计算机竞赛、电子设计竞赛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等比赛,并获奖。
二、课程介绍
《电路》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。通过本课程学习,使学生对电路的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;掌握电路模型和电路定理、定律;掌握电路的时域下的等效变换和一般分析方法;掌握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。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一些常用的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,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;验证理论教学中的定律、定理,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,巩固电路理论知识。培养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,初步具备电路的设计能力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,为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各专业课程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、优良的道德品质、坚强的意志品格,严谨思维、求实的作风,勇于探索、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。
思政育人目标
思政目标1: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,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。
思政目标2: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。结合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,引导学生向业界前辈学习,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。
思政目标3: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。通过学习电子线路国家标准,养成严格遵守各种标准规定的习惯,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,立德修身,借此延伸到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、法律意识。通过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组讨论,分组实验,同学之间互相帮助,取长补短,培养与人为善、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和团队合作意识。
思政目标4: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。在实验实践教学中,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实验室的管理规范,强化安全意识,结合电子工艺实训,针对实操中出现的线路故障以及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,通过具体典型事例教育学生,帮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对待任务,具有安全环保的意识。
设计思路
围绕课程内容和特点,课程设计思路入图1所示。
图1 课程设计框架
(一)案例设计1
以“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”为例,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将复数引入到电路分析中,用复数来表示一个正弦量,从而为交流电的分析提供数学工具,据此教学目标,确定本节思政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哲学变换方法论,包括换元机智、转换机智和转向机智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有机融入到知识点中。解决了数学工具和电路分析之间的关联问题。
典型教学案例1: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
图2 授课课件
(二)案例设计2
教学成果与成效
从爱国主义情怀、安全环保意识、大国工匠精神、职业素养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。研究形成的“电路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做法,可示范带动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,形成辐射效应。
学校学评教平台数据反馈,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较高,优良率达90%以上。学生愿意听课,才能有课程思政。
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篇。团队教师主编了教材《电路基础》清华大学,2024.1出版,教材每一章都融入了思政元素。
图3 编写教材
图4 撰写论文
教学反思
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,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,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专业素养及未来就业及发展,使学社具备必须的专业素养、文化素养和工匠精神,具有团队协作意识;将哲学的思想应用到专业实践中,引导学生用哲学思想分析问题;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,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自信、科技自信和制度自信。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继续挖掘思政元素,将“钢铁育人”精神融入教学中。